李巷赓续“理想”路 青史铭留正气歌 ——大型原创情景剧《红色李巷1944》排练侧记
发布人:刘俊  发布时间:2021-05-18   浏览次数:664

        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打造开放式红色教育实景课堂,让高校青年学子在体验中传承红色文化、接受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创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直属第二党总支、数字文创学院党总支联合打造校园大型原创情景剧——《红色李巷1944》。在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大力支持下,直属第二党总支和数字文创学院党总支抽调学生影视中心和数字文创学院团总支精兵强将组成项目主创团队,所有演职人员均为在校学生。

今年四月初,《红色李巷1944》主创团队正式成立,为更好呈现这部作品,主创人员多次深入李巷村革命旧址,实地参访学习、收集史料、拜访当地群众,探寻革命记忆。整部剧目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主创团队对剧本做了数十次修改、打磨,对毫无演出经验的学生从招募到培训直至彩排、录制,步步紧跟,环环相扣。团队全体师生毫不懈怠,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完美融合,党史学习教育浸润师生心田。

该剧从剧本创作、组建团队到彩排公演,时间紧,任务重。参演演员克服上课与排练时间冲突的困难,努力协调平衡,力求排练效率最大化。主创团队老师和学生建群沟通修改剧本、细化分工职责、商定彩排计划、定妆演员造型、制作宣传海报等各个环节。

夜晚的大礼堂灯火通明,这是指导老师和演员们在一次次地灯光调试、磨合走位、熟悉节奏。指导老师吴亚明与学生影视中心的幕后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做好演出保障,他们共同商讨制作舞台背景、校对制作字幕信息、录制画外音、精心选取音效配乐,力争达到“音画合一”,实现完美的舞台效果。

编剧王斌老师为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场景,多次实地走访李巷旧址,选取道具。为了在舞台上展示符合历史实际的地下交通站的桌子,他与指导老师吴亚明、郑晓榄向李巷当地的农户打借条,将农户家的旧木桌借来后,自己动手拆卸,运回学校后再组装起来,力求还原更加贴近真实的红色李巷。

指导老师郑晓榄对演员们的表演要求近乎“苛刻”,平时与学生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的她,在排练中却像换了一个人。剧中恶霸张光云的扮演者孔维尧同学由于初次参加演出,一直不能进入角色,郑晓榄亲自上台讲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转换,并对演员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给予亲自示范,帮助演员找到状态,更快进入角色。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剧中被日本兵踹倒的百姓的状态,她亲自上场示范,摔到身体淤青。

李孝廉是本剧核心人物,徐晨阳同学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每天不停的揣摩这个角色。他在剧中一场戏是在打谷场被抓,后一场戏就是身穿血衣,戴着镣铐在刑房被日本鬼子严刑逼供,而这中间只有短短40秒时间换装。“为了演好李孝廉,我多次前往红色李巷,去实地看到当时所在的地下交通总站,工作条件非常简陋,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该剧李孝廉的扮演者徐晨阳真切地说。

这部情景剧是“青年大学习”由线上到线下,党史学习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创新尝试,也为同学们学党史、演党史、悟党史,了解红色党史、红色文化提供了学习平台。这是一堂将我党的发展历史、革命征程转化为一堂生动形象、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实践课。让党史教育和舞台艺术交相辉映,用诗意的表达致敬峥嵘岁月,致敬党的百年华诞。数字文创学院将以该剧为契机,促进青年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传承、传承中发扬,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党史教育在寓教于乐中收到良好成效。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为文创学子奉上充满力量的精神食粮;赓续传承红色家谱,使红色基因深深地融入到文创学子未来人生发展的血脉。


实地走访调研

演员招募遴选





指导教师现场指导

演员定妆照拍摄

现场话剧彩排



(党委宣传部、数字文创学院、装备与信息技术处供稿)

文字:王  斌

图片:郑晓榄